您所在位置  首页 二毛专栏 二毛著作

二毛著作

更新时间:2024-1-12作者:Admin

    《妈妈的柴火灶》


       每个人都忠实于童年的味觉,母亲的菜谱虽然简朴无华,却能奠定人一生的品味。
       ——野夫(作家)
  

      在二毛的新作《妈妈的柴火灶》里,满是触动内心的人间烟火,帮我们找回了家的味道,寻到了爱的美食。
  ——王小山(作家)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如此少的食品,永远无法填满童年饥渴的味蕾和空洞的肠胃。也正因为如此,母亲的巧手才显得弥足珍贵。我们这一代人的味觉记忆最深处,永远清晰地烙着“妈妈味道”的印记。
  ——陈晓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二毛所擅长所得意所津津乐道的都是普通食材下等食材所烹饪的上等美味,都是民间流传的记忆,都是妈妈菜。我们的胃都是童年给的。二毛的菜,是中国的;二毛的文字,是我们的。
  ——刘春(前凤凰卫视执行台长、搜狐网总编辑)
 

      离家的人难免思乡,最明显的特征是想念家乡的饭。这就给吃喝赋予了一层崇高和浪漫的意义。所以在二毛的天下盐大快朵颐的时候,特别心安。无关吃喝,仅为乡愁。
  ——王小丫(著名主持人)
  

      在我看来,二毛是位美食艺术家,能够在审美层面上给人愉悦。我品尝过好几次二毛亲手做的菜,好吃自然不用多说,尤其是聆听他的讲解,常常让人入迷。我本人不是很热衷美食,但愿意去二毛的餐馆里体会他的独特天地,让人感受生活的真实和美好,在看似普通的餐桌上发现无限情趣。
  ——李健(音乐人)
  

      二毛写美食快意恩仇,不拐弯抹角,直接捉住你的馋虫。读这种文字不用吃饭,文字就可以下酒,你想象着十万字幻化成十万多颗花生米,颗颗饱满,粒粒精华,以文字清风下酒,这是我能想到的幸福。
  ——小宽(美食作家)
 

      对于每个游子来说,妈妈的菜都是最好吃的菜,妈妈的菜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有时吃一口妈妈的菜,我会热泪盈眶。看完这本书,我真想写一本长篇小说,就叫《妈妈的菜》。
  ——孔二狗(作家)


    《民国吃家》

二毛的美食随笔,是一个诗人加厨师的杰作,因此迥异于一般的外道中人。从《妈妈的柴火灶》到《民国吃家》,就仿佛他已经从江湖菜跃进到了公馆菜,变换的已经不仅仅是菜谱,也不是添油加醋之类的技法;而是在深入历史的堂奥,在盘飧薄酒的一脉余香中,辨寻历史新的解读门径。

一个时代远逝了,酒阑灯炧之后,衣香鬓影化为遍地烟尘。而就在这样弥漫的俗尘之中,我们这些怀旧的饕餮之徒们,犹能在这个早已推杯换盏的世界,嗅到那些残醉余芳……

——野夫


《碗里江山》


什么是菜?什么是诗?菜即是诗,诗即是菜。诗人兼厨师的二毛认为一道好菜的创造亦如一首好诗的创造,需要才气和鬼才想像,需要流浪式的体验和下到民间去获得悟性。

——作家 阿来


二毛诗作得好,菜更做得好!

——作家 贾平凹


此前,无论写诗还是做菜,二毛摆出的都是凭意恣雎个性张扬的范儿。然而这本《碗里江山》他却展示出一个严谨勤奋沉稳的学者形象,对食材厨艺以及饮食礼仪的源流嬗变进行了大量细致入微的考据工作。写诗做菜考古,二毛三好学生。

——美食评论家 陈晓卿


二毛是写字的人里面最会做菜的,做菜的人里面最会写字的。

——美食作家 沈宏非


《味的道》

野夫 孔二狗 刘春 封新城 陈朝华 李健 张元 牟森 倾力推荐

1916年章太炎才把“味道”这个词用在食物上,之前是没有“味道”一说的,评价食物只有好吃、不好吃。这个 “道”字暗藏了很多玄机,包括人们获得食材的方式、烹制食材的方法,也包括对待食材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人与食物的关系”。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二毛一直在味的道上寻寻觅觅,探求味与道的真谛,并将饮食之道用诗歌、哲学和情趣调味,最终成就此书。

这本《味的道》,巧妙地对应了袁枚的《随园食单》,沿着《随园食单》的脉络,解读隐藏在两百多年前随园会所里的佳肴,探寻是否更能接近“味道”本身,同时也远眺一下今天的“味”与那个时代的“道”之间的距离。在二毛看来,“味的道”中,“味”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人为的味,比如如今常见的反季节食品、农药化肥等,这类人为的味,使得食物失去了真味;第二个就是自然的味,只有自然而然的味才是食物的真味。而要获得食物的滋味和鲜香,需要有一个自然过程。这个过程从我们取得或者养殖食材的时候就开始了。而我们获得它的过程就是一种“道”。在大自然里面去自然而然的获取这种味的方式就是“道”。可今天我们讲味道,很多都只是有味而无道了。
  《味的道》是二毛用特有的方式对食物进行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将现代人对美食的乡愁臆想和怀旧风潮、将无所出处的对美食原乡的焦灼、将现代流行美食文化的写作,都带入了更深的层面。